“我不大懂佛經,但覺得佛經與佛經是有區別的,有上層的佛經,也有勞動人民的佛經,如唐朝時六祖(慧能)的佛經《法寶壇經》(《六祖壇經》)就是勞動人民的。”
這段話,出自上個世紀50年代毛澤東與十世班禪的一次談話。據中國民族報報道,毛澤東在眾多經書中唯獨欣賞《六祖壇經》,多次要工作人員找來閱讀,而且經常帶在身邊,并把其中的故事講給身邊的工作人員聽。
《六祖壇經》,主張“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的空靈名句,正是出自六祖慧能。
著名誦經人李罕用近一個半月時間,完成了欽賜龍藏版《六祖壇經》的語音錄制。這部禪宗經典終于以語音的方式現于世間。
禪宗、慧能與“何處惹塵埃”
六祖慧能肉身舍利
提到《六祖壇經》,就必須要提到禪宗、慧能和《金剛經》。
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主張依靠頓悟“見性成佛”。
北魏時期,菩提達摩從印度來到古代中國,一葦渡江至中國北方,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從始祖菩提達摩起,皆以心性為根本,不拘修行,因此也稱佛心宗。
菩提達摩將所得禪法授給弟子慧可,之后代代傳承至慧能和尚。
慧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史稱六祖慧能,著有《六祖壇經》流傳于世。
慧能幼年喪父,生活艱辛貧寒,以砍柴為生,與母親相依為命。一次,慧能賣柴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便萌生了學習佛法的念頭。他去黃梅山拜謁五祖弘忍,由此開始了學佛生涯。相傳五祖弘忍要傳法退居,讓每個弟子都做個偈,慧能便留下了著名的佛家詩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見后,傳衣缽,定慧能為傳人。
慧能從《金剛經》發心求法,到《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得大徹大悟(開悟的最高級別),后來公開傳教,著《六祖壇經》,最終成為中國禪宗的創始人。
慧能圓寂后,被唐中宗李顯追謚為大鑒禪師,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高僧。
禪宗創始人 為何是六祖不是始祖?
很多剛剛接觸佛學的信眾不解,既然始祖是菩提達摩,六祖是慧能,那么為何把慧能說成是中國禪宗的創始人呢?
這是因為,達摩時期的中原禪學,僅僅是當時諸多禪學中的一家。從達摩到五祖弘忍,達摩禪只是一種學派,尚未形成一門宗派,只限于師徒間的傳授,影響不大。
而且,達摩禪沒有頓悟一說,本質上還是印度禪的觀點,而慧能禪宗是建立在中國人本土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上的,和達摩禪有本質的區別。
從達摩至五祖弘忍五代,可以說是禪宗的預備時期。到了慧能時代,統治者大力扶持,寺院經濟發展迅速,禪學傳播影響遍及大江南北,以慧能禪法為中心的佛教哲學被更多僧人和俗眾接受,中國禪宗開始以宗派形式出現。因此,慧能被看做是中國禪宗的創始人。
毛澤東:這部經屬于勞動人民
《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又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目前有5個版本,其中敦煌手抄本收錄于《大藏經》中。
《六祖壇經》 記載了慧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跡和教導門徒的教言,約12000字,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是研究禪宗思想的重要依據。
《六祖壇經》認為,清凈心即是佛心,要想成佛,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修心。成佛也就是發現自己心性中的佛性。
慧能反對離開世間空談佛法,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六祖壇經》深入人心,一方面是因為它將佛法和現實生活密切結合在一起,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如“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另一方面,《六祖壇經》中“頓悟成佛”的思想,為世人指出了一條便捷的成佛路徑。既然一念之間即可成佛,那么修行的人只要修自己內心的清靜性即可,這使得那些沒有太多時間念佛、參禪、打坐的下層勞苦民眾也有了信佛的方便法門,讓更多的人開始體悟佛法。
根據2010年4月13日《中國民族報》報道,毛澤東很欣賞六祖慧能,在眾多經書中也欣賞《六祖壇經》,多次要工作人員找來閱讀,而且經常帶在身邊,多次把慧能的學說講給身邊的工作人員聽。
一次與十世班禪談話,毛澤東說:“我不大懂佛經,但覺得佛經與佛經是有區別的,有上層的佛經,也有勞動人民的佛經,如唐朝時六祖(慧能)的佛經《法寶壇經》(《六祖壇經》)就是勞動人民的。”
錄制《六祖壇經》 如同跑馬拉松
著名誦經人李罕告訴記者,他對六祖慧能和《六祖壇經》一直十分敬仰,為了能更多的眾生能聽到禪宗經典,他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完成了語音版《壇經》的錄制。
錄音階段,李罕格外認真,哪怕是覺得經中人物的情緒沒掌握好,也要推翻重錄。
李罕體會說,《壇經》的另一個難點在于,經中大部分都是慧能所說的“理”,而“理”一定要慢慢地說,緩緩地說,如同跑馬拉松一般,而不能像百米沖刺跑那樣把力氣一下子全用出來。“如何分配力度、精氣神,都是對誦經人的考驗。”
李罕表示,《六祖壇經》中的很多“理”,普通人可能難以理解,但如果能多聽,一樣也能增加福報。
“《壇經》是以頓悟成佛為中心思想的。頓悟,需要一個積攢的過程。只有積攢過了某個點,才會有大徹大悟的事情發生,才會有頓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