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文詩壇泰斗、“詩魔”洛夫先生于2018年3月19日駕鶴西去。友人從微信上發來此消息,筆者不覺為之一驚,悲從心來,好一陣靜默。又一位所崇敬的老人就這么走了。畢竟我與他還有一段難以忘懷的的因緣啊。
(注:洛夫先生所下榻在秋雪湖國際寫作中心。)
洛夫,原名莫運瑞、莫洛夫,筆名野叟。國際著名詩人、世界華語詩壇泰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中國最著名的現代詩人。1928年生于湖南衡陽,1943年以野叟筆名發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于衡陽《力報》。1949年赴寶島臺灣,后旅居加拿大。被譽為中國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詩人,《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將洛夫評為中國十大詩人首位。潛心現代詩歌的創作,對臺灣現代詩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99年,洛夫的詩集《魔歌》被評為臺灣文學經典之一,2001年又憑借長詩《漂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洛夫為超現實主義詩人,表現手法近乎魔幻,被詩壇譽為“詩魔”。
(注:洛夫先生在秋雪湖國際寫作中心演講。)
2014年11月15日至12月5日,洛夫先生與他的夫人陳瓊芳女士在我那時候所供職的秋雪湖景區工作生活了竟然有20天之久。因為那時候中國秋雪湖國際寫作中心就設在景區內。正由于這種因緣,讓我零距離親近了這位老人,并從他那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知識,有的甚至會永恒的受到了影響。有時我還會在想,似乎我與洛夫先生以及他的夫人甚是投緣。是文學的關系還是我與寶島臺灣的因緣。
(注:洛夫先生在為景區題字。)
記得,在秋雪湖國際寫作中心當我第一次見到洛夫先生時,似乎一見如故,確無生疏之感。老人家與我侃侃而聊。我們之間聊了臺北的市井生活,聊了各自的軍旅生涯,聊了文學,聊了詩歌甚至聊到了我涉足的佛教文化研究。老人家是那么的慈祥和關愛,如同老長輩一般。我竟然覺得如此的一位大名人怎么這樣好親近。甚至我亦覺得與他老人家相處就似乎象鄰家的老大爺一樣呢。
(注:洛夫先生為景區的題詞。)
在那段時間,每天早上一上班,首先是會跑到寫作中心的。好象似乎要去向他老人家報道一下??纯从袥]有需要我做的事情。毎次去那兒,總是看到他老人家,不是在看書就是在寫作,或是在滿足各地的請求在創作書法作品,用他的話說,我這是在償還文債。因老人家的書藝甚高,大家都覺得能夠收藏到他的作品而感到榮耀的。
(注:洛夫先生與作者在秋雪湖合影。)
那些日子正值初冬時節,陰雨連綿。但每當晴好天氣,我總會陪伴他和夫人在景區的各處溜達?;ɑ懿┯[園、田園牧歌、歡樂世界、漁業生態園等景點都留下了他老人家的足跡。并同時得到他老人家的嘉譽。文聯的幾位領導,仁前、秋言、朱琳等,在那里陪伴著老人家。相處如同家人一樣,讓老人家深深的愛上了秋雪湖。老人家用詩人般的心境,深情地為我們寫下了“若要人不俗,請來秋雪湖”的浪漫詩句。如今我們已將其鐫刻在石頭上,成為了景區的一個標志。
(注:洛夫先生的題字已成為秋雪湖景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寫作中心,老人家常與我一起聊侃佛教文化。并跟我說到:“十年前我就住過姑蘇城外寒山寺。住在那兒,一住就住了好多天,那里的環境真好,我還幫他們抄寫過張繼的《楓橋夜泊》的詩呢。”是的,我也與老人家說,寒山寺的性空老和尚和秋爽住持都是我們泰州人啊,我也聽他們說到您曾住過那兒。我并向老人家報告,近日寒山寺正準備出版《楓橋夜泊詩歷代碑刻集》,您的作品肯定會被收入進去的。老人家聽了很開心。并對我說,也要寫幅字送給我,就寫相關佛教文化內容的,我即回答,好哬,那真求之不得啦。說著洛夫先生即興輕輕的吟起了唐代杜牧的一首詩:“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隨即幫我寫了幅斗方,一氣呵成,一位耄耋老人竟然有如此驚人的記憶力,真是敬佩不已啊。
(注:洛夫先生為作者題寫了唐代杜牧的詩句。)
(注:洛夫先生為蘇州寒山寺題寫的《楓橋夜泊》。)
(注:如今寒山寺出版了碑刻集,收入了洛夫先生的作品。)
在與洛夫老人家相伴的過程中,老人家得知我將在2015年4月在臺北舉辦個人攝影作品展,亦表示非常關切。并說到,如那時候在臺灣一定要去祝賀。并問我,誰幫你題的箋???我說是擔任過臺灣中國書法協會會長的廣元法師題的。他說,他與廣元法師熟識,并說,我也可以幫你寫一張的。太好啦!這種事情對我來說應是多多益善??!何況這個展覽在臺北展出。請臺灣,乃至世界的名人題箋,且不更好啊。我即邀請老人家為我題寫了《華嚴緣影.范觀瀾攝影作品展》,寫完以后,老人家還與我說到,展覽后你要出書嗎?我說要啊,老人家隨即又幫我寫個“集”字,說由你出書用。老人家想得太周到啦,這種慈悲的恩愛真叫人感動啊。
(注:洛夫先生為作者影展題字。)
(注:作者的攝影集是洛夫先生所提。)
在相伴老人家的日子里,他還常常與我聊起詩歌。我知道洛夫老的《因為風的緣故》與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曾被評為中國最著名的三首現代抒情詩。老人家還饒有興致的與我聊起一些詩歌背后的故事,竟讓我萌發了好多遐想,更加如饑似渴讀上他的詩集,似乎要惡補一般。記得那年泰州專門為他舉辦了一場“煙雨故土”詩歌朗誦會,我即坐在他與他的夫人身旁,一起欣賞這一場高水準的詩歌朗誦會。這場朗誦會集合了詩歌、音樂、舞蹈、書法等藝術,讓人感受到綜合藝術的強烈沖擊。
(注:洛夫先生與夫人在觀看詩歌朗誦會。)
(注:朗誦會會場。)
(注:朗誦會上,應主持人之邀,發表感慨講話。)
老人家不時地給我講述了他所創作的詩歌,從內容到背景甚至還講到了修辭。正巧那次朗誦會上的表演者,大半我都很熟識,有的還是多年的老朋友,如陳兵、童繼銘、范鍇、楊杰、薛悠璐、王娟、戴琪等,我亦一并向老人家介紹了這些熟悉的表演者。他們那種聲情并茂的表演加之那醇厚的詩意和澎湃的激情感染和征服了現場的觀眾。我還特別向老人家介紹了著名書法家戴琪先生為他書寫他的詩句情景,我并告訴老人家,戴琪先生其實他還是一位朗誦表演藝術家啊。
我相伴老人家自始自終聆聽了那場詩歌朗誦會。老人家說到,整場朗誦會讓我如同喝了一壺濃濃的花雕酒,就像在做一個美妙的夢,沉醉在其中還沒有醒來。老人家很開心,并在那次的朗誦會節目單上為我題字留念,“觀瀾收藏,洛夫,2014.11.26。”如今這一些都成了我永久的記憶了。那次老人家與夫人離開泰州后,還承諾秋雪湖真好,還會再來的,如今這一切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但是他老人家為我們這座城市畢竟留下了一筆有形與無形的文化,這些卻都是永恒的。
(注:洛夫先生在作者的節目單上簽名留念。)
有時,我還曾想過,老人家那一代詩人,因為純粹而愈顯熣燦。人雖已逝,老人家留下的詩歌如煙霞、如路標、如旗幟,在平凡中昭示美好,在混沌中引領后人。在時會在空中獵獵作響……讓人沒齒難忘。
本文作者:范觀瀾,江蘇省泰州市人,生于1952年,當過兵、做過醫師、任過公務員。畢業于笫二軍醫大學并就讀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從公之余,執著于地方歷史文化、文學、攝影等。亦曾參與泰州鳳城河與秋雪湖等旅游景區的策劃創意與建造。自80年代起因機緣親近當代佛教高僧了中、成一、妙然、茗山、真禪、慈舟、仁德等長老。多年致力于佛教文化研究。著有《江淮名剎泰州光孝寺》、《尋蹤名僧的搖籃》、《泰州佛教》、《江淮梵音》、《成一法師傳》、《中國佛教發展史(述略講義)》、《泰州情緣》、《真情回眸》等,已出版巜范觀瀾攝影作品集》、《華嚴緣影一范觀瀾攝影作品集》。并主編《華嚴文匯》上下冊,創意發行《佛佑泰州》、《南山寺》、《江淮名剎泰州光孝寺》等郵冊,在海內外發表《泰州——名僧的搖籃》、《當代海外華人佛教與泰州》、《近現代華嚴宗弘揚傳承與泰州》等百余篇論文。其作品多次獲得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政府文藝獎、稻河文學獎等獎項,命名為“范觀瀾佛教文化工作室”。名入《二十世紀世界佛教人物大辭典學者篇》。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泰州秋雪湖國際寫作中心常務副主任、泰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泰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泰州吉祥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泰州歷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