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在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獻唱《心經》(資料圖)
近年來,許多“大師”落馬,眼尖的人發現了他們與娛樂圈的合影里,常常出現王菲的身影,不禁感嘆,“每位大師的背后,為何都有一個‘王菲’?”王菲被大家再度關注,卻被冠以“王菲教”的名號,到底冤不冤?
平息浮躁 審慎抉擇信仰
正如網上所調侃的那樣,繼“詩與哲學”之后,近年來精英階層突然有了“信仰”,網友對“王菲們”——或許這與王菲本人毫無關系——的認知不可謂不犀利。“信仰”成為了一個精英新的標簽,這成為了一種潮流,特別是它充滿神秘感的時候,似乎整個人都高端起來了。無疑,這一層面的“王菲”被炮轟并不冤枉,因為它正代表了社會浮躁的現實,盼望用速成的方式來完成社會形象的包裝,盡管如此口是心非。
然而王菲教又何以有著這樣的強大的生機呢?
一方面它代表著當下的文化潮流,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從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王菲的擁躉們所追逐的是一種自命文藝的潮流,而隨意輕蔑他們的,也是貼著“逆潮流”標簽的一股支流,好在這股支流尚能清晰認識到潮流的弊病,但一想到這股支流倘若有一日成為主流,恐怕也難逃這尷尬的厄運。
不論信仰還是審美趣味的建立,都關乎個人的生活品質,無疑是一個謹慎又艱難的過程,我們需要用閱歷和智慧的積淀來審慎地抉擇,如此追隨廉價得娛樂潮流只怕會丟失自我。
放下僥幸 面對內心聲音
更重要的,王菲們從深層次折射出我們社會各個階層內心的焦慮。顯然,王菲并不是只主導著“一套以素食、念經和朝圣為代表的生活方式”,她還會不遠萬里去拜訪各種“世外高人”,其中有的已經落馬,有的卻是被主流所認可的佛學導師。只不過她起初并不具備“擇法眼”,才走了這么多彎路。然其內心的焦慮,卻值得我們所有人同情,特別是她一邊匍匐在朝圣的路上,一邊加入股票大軍的行為,正是我們多數人的心理,現世富貴與出世解脫二者皆不可拋。
王菲拜訪過多少默默無聞的宗教人士不得而知,但她樂于拜訪名師卻是有目共睹,這種缺乏“擇法眼”的行為,究其根源,還是發心的問題。許多假大師的盛行,都不難逃離龐大的信仰市場。許多假大師有的是坐擁豪宅的江湖騙子,有的或許還會一些把式,但他們能抓住各色人等的心,倒不如說是這些“求仙訪道”人士心里幽微的貪婪讓人有機可乘。——許多拜佛求道的人心中都保持著對自我極強的貪執和對“捷徑”的僥幸心理,這樣想不“愿者上鉤”都難。
不過,這一切也并不必去哂笑,希求現世豐饒和后世勝進皆是人之常情,在佛教里,只要依據因果法則如法求取,依然是正信的佛教。
只不過真正談到修行,還是要發起真實無偽的出離心,這并不容易,王菲求佛訪道的動機也不得而知,她最近是否真的修行進步了,更不足為外人道。我們卻可以從她的宗教里反觀自己,是否在一面想要現世安樂,一面又想超脫紅塵呢?有一點我們是可以好好交流的,我們心中或多或少有些不安,對自己生命缺少把握,這驅使我們中的許多人一面通過囤積財富、眷屬來增加生存的安全感,一面又寄希望于大道的高渺或者構筑起“生活在別處”心靈世界,可嘆的是,大多數人都只是憑著印象與潮流去想象佛道神仙的存在,很少有人去真正了解它,走近它,更難以發現,道的真實面目簡單而直截。
也祝愿“王菲們”能夠在如此多的紛擾與變故中了知紅塵的苦與無常,祝愿大家能夠真實面對內心的聲音,放下僥幸心理,一步一步踏實地了解真實的信仰,改變自己的內心,尋找到真正的善知識。
文/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