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海法師
冬至居士譯日本伊藤古鑒《茶和禪》一書,囑余序之。禪宗例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不依文字,禪是不可說的。在佛教而為禪,在百木而為茶。禪心茶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同樣不可說。古德言:水月道場,空花佛事。為方便故,我不惜拖泥帶水,牽扯葛藤。
茶與禪,其源皆在中國。以茶喻禪,更是古代中國禪師的創舉。
唐代,趙州禪師駐錫觀音院(今河北趙縣柏林禪寺)。一日,有二位云水僧參訪趙州,請教佛道。趙州禪師問:你們以前來過嗎?一僧答道:“不曾到”。師說:“吃茶去!”一僧答道:“曾到”。師說:“吃茶去!”見此,立在一旁的監院不免滿腹狐疑,問:“師父,怎么來過的、沒來過的,都要去吃茶呢?”師叫監院的名字,監院應諾,師說:“吃茶去!”
曾到、未曾到、監院,為什么都要吃茶去?這到底是一杯什么樣的茶?
這杯茶,禪林名為“趙州茶”。千載以來,于此言下,無數禪人頓見嫡旨,歇下狂心,打破漆桶,徹見光明。
一句“吃茶去”,一碗“趙州茶”,代表著趙州禪師的禪心。
何謂禪心?平常心是。是心平等,無凡無圣;是心無住,無執無著;是心慈悲,無親無疏;是心智慧,無辯無別。
萬語與千言,不外吃茶去!不容思量,不容分別,解粘去縛,斷惑截妄,當下即是。所以,曾到也好,未到也好,監院也好,“我法無分別”。
由此可見,禪門宗匠,以平常心,行本分事,揚眉瞬目,無非是道。
佛法是因緣法。茶之為茶,也是一大事因緣。
遇水舍己,而成茶飲,是為布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行方便法,濟人無數,是為智慧。
佛法在茶湯中。茶心與佛心,何異又何殊?
冬至居士的譯本,文暢詞達,言簡意豐。其中系統地介紹了茶道在日本的發展衍流,茶人茶事,星河燦爛,禪心茶味,盎然其中。翻檢之,多有會心微笑之處。
這本《茶和禪》,猶如以手指月,茶是指,禪是月。于此須知,禪心茶味,非關文字。若能會得此,則能于當下這一碗茶中,與祖師心意款通,明白為何禪心無凡圣,茶味古今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