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國學大師樓宇烈教授做客大公網
2013年8月28日,國學大師樓宇烈教授做客大公網暢談佛教文化。樓老師提到,儒家的文化后來也受到佛教思想的很多影響,而且大概應該是從唐代以后,在中國的整個的文化傳統中間,它的主體結構,儒佛道三教應該是一個并存、兼容的,所以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分工的一個說法,就是以儒治世,或者是以儒治國,以道治身;以佛治心,所以這三者是密切結合的。所以我們常常說,三教是并存的,尤其宋代以后,非常強調這三教同流、同源。
主持人:儒家思想其實它也是一種文化,而不止是一種宗教,但是為什么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相比的話,在中國歷史上這么多年,儒家的思想的傳播會比佛教的思想傳播的更加廣泛一些呢?
樓宇烈:關于儒家是不是宗教,實際上到現在為止,學術界也還有很多的討論,有的人認為儒家是一個宗教,有的人認為儒家不是宗教。儒家是屬于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概念,而宗教是屬于現代文化的一個概念,所以它是有差異的。儒家文化里面其實我們不能否認它包含有宗教文化的內容,但是也不能說儒家僅僅就是一種宗教,對于儒家的這種定性也不是很合適,因為儒家本身它是包含了宗教,但是也包括了很多其他的,比如哲學、藝術,。
我想一個情況不能否認,儒家是中國本土的產物,要比佛教的影響早一千年,或者甚至一千多年,那么我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應該在西周初期就有了,當然我們現在常常把它歸結為孔子,孔子到公元前六世紀了,又差了四五百年的情況,但是它的萌芽是在那個時候。在孔子以后,儒家的文化模式,或者一種形態,或者一種團體剛出來。但整個來講,它已經有很長的歷史。那么佛教傳到中國是在公歷紀元前后,那么它在公元前基本上就有一千年的歷史,所以當然它的影響也要長久的多。
再一個就是漢代以后,儒家的思想不僅是一般的文化思想,它和社會制度有很密切的結合。所以它也成為社會制度的理論基礎,成為中國人生活習慣、道德準則的基礎,所以它的影響力當然會比一個單純的文化要大得多了。
儒家的文化后來也受到佛教思想的很多影響,而且大概應該是從唐代以后,在中國的整個的文化傳統中間,它的主體結構,儒佛道三教應該是一個并存、兼容的,所以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分工的一個說法,就是以儒治世,或者是以儒治國,以道治身,以佛治心,所以這三者是密切結合的。
在實踐的社會制度層面,儒家的東西更多一些,實際上是規范了人的日常生活,所以你在日常生活中間就需要遵守這些道德規則。像道家也好、佛教也好,更多的是管理人的精神層面的東西,不是現實生活中間的。當然精神層面的東西跟現實生活層面的東西是不能分的,但一個是直接一點,一個是間接一點。道教和佛教間接一點,儒家更直接一點,所以這也形成了好像儒家思想在中國的文化中占了最主要的地位。實際上后來儒家思想里面摻進去了很多佛教的東西。所以我們常常說,三教是并存的,尤其宋代以后,非常強調這三教同流、同源。
到宋以后,也就是公元一千年左右以后,這三個是分不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然因為各自都保持自己的特色,所以你還是你,我還是我,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色,就是說兼容并包、多元又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