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家喻戶曉的四大菩薩之一就是愿力深厚的普賢菩薩。邯鄲二祖匡教禪寺的融安法師認為:《華嚴經》有經中之王的美譽,而《普賢行愿品》則是《華嚴經》的精華,是整部華嚴導歸極樂最終的歸宿。了解了十大愿,就了解了整部《華嚴經》。
我們常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普賢十大愿正是出于四十華嚴的最后一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
《華嚴經》有經中之王的美譽。其中的《普賢行愿品》是《華嚴經》的精華,它義理深廣,境界微妙,是整部華嚴導歸極樂最終的歸宿。而《普賢行愿品》的綱要,正是這十大愿。也就是說,我們了解了十大愿,就了解了整部《華嚴經》。因此,這十大愿又被稱為愿中之王。
關于這十大愿,據《華嚴經》記載: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他最早參訪的一位老師是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的指點下,他遍參善知識,直到最后參訪了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為他宣說了重重無盡普賢愿海,最后就落實在這十大愿上。此十大愿,橫向來說,愿愿皆是盡十方,遍法界,極微塵數。豎向來說,又愿愿皆是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大愿,無有窮盡。
這種發心,如果落實在現實生活中,將有著不同凡響的深意。六祖慧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毙扌泻蜕畋緸橐惑w,不可分割。離開了生活的修行,不是真正的修行,離開了修行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
那么,這十大愿到底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我們先來看第一大愿,禮敬諸佛。
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圣者,他三祗修?;?,百劫修相好,成就了世出世間最殊勝的功德,無論是佛陀的智慧、還是佛陀的德行都是值得我們去禮敬、去學習的。所渭“禮佛一拜,罪滅恒沙;念佛一句,福增無量?!?/p>
那我們每天禮佛念佛,為什么既沒有罪滅恒沙,又沒有增福無量呢?那就要看我們的用心如何。
首先,禮佛時要端正心念。
我們禮佛是為了感恩佛陀,是為了見賢思齊,是為了放低自己。而絕不是跟佛陀做交易,所以,我們禮佛時要用一顆感恩的心,用一顆學習的心,用一顆低下的心,用一顆無所求的心。
其次,禮佛時還要萬緣放下。
身禮拜、口稱念、意觀想。身口意三業清清凈凈,恭敬禮拜。
第三,我們要遍行禮敬。
情與無情同園種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德性,我們皆當禮敬。所以,禮敬諸佛定要安住在禮敬一切眾生的基礎上,方為圓滿。
第二大愿是稱贊如來。
此愿是教我們修口業??跇I清凈,說話就有口碑,口業修好,做人就成功了一半。那我們該如何來修這一愿呢?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未來佛,稱贊如來,是稱贊已成佛,而稱贊身邊的人,就是在稱贊未來佛。所以,我們不但要學會稱贊如來,更要學會稱贊身邊的人,因為你身邊的人比如來更需要你的稱贊。
第三大愿廣修供養。
為什么要修供養法?我們要明白,不是三寶需要我們供養,而是我們需要供養三寶,我們需要借助供養的行為來對治我們的自私和貪著,我們需要借助供養的行為來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
那我們沒有錢該如何供養呢?其實,錢只是諸多供養中的一種,除錢之外,還有很多種很有意義的供養。在生活中,我們一個舉手之勞,往往就會給身邊的人帶來歡喜和安慰,這就是身供養。在一個人意志薄弱的時候,一句安慰的話往往會給他帶來無窮的力量,這就是口供養;面對佛陀,最好的供養莫過于深信不疑。這就是意供養。
面上無嗔真供養,口中無嗔吐妙香,心中無嗔無價寶,無掛無礙是真常。只要我們有心,語默動靜皆供養!
第四大愿是懺悔業障。
修行路上多障礙,為什么?因為我們業障深重啊!業障深重怎么辦?佛陀曾在很多經典中告訴我們,要修懺悔法!懺其前愆,悔其后過,將曾經的染污從我們的阿賴耶識中連根拔除。當然,這需要有得力的方法。比如,懺悔時要至心觀想,有極微塵數諸佛菩薩圍繞我們,我們以清凈的身口意三業,將自己融入諸佛菩薩的功德中,虔誠的向諸佛菩薩求懺悔。這是消除罪業的一個很好方法。如果我們心中充滿佛菩薩的功德,身口意三業隨時保持清凈,不被貪嗔癡三毒所轉,我們的自性就會顯現。這里要注意的是,不但要懺其前愆,更要悔其后過,永不再造。否則的話,你的懺悔就如一個漏勺,你所修的功德將永遠無法圓滿。
佛陀在戒律中說過:有兩種人在修學佛法上能有成就,第一種是能如律如法的去修行、生活,無所毀犯,這種人可以成就;第二種人那就是,懺其前愆,悔其后過,永不再造。這種人也可以成就。很慶幸,在我們幡然悔悟時還有懺悔作為橋梁將我們帶向清凈的彼岸,感恩之余更應珍惜!
第五大愿是隨喜功德。
看到他人行一毫之善,我們都由衷地歡喜贊嘆。這不但可以成就我們自己的善心,還可以獲得與行善者同等的功德。這對于我們來說可是占大便宜的事哦,行善者很可能費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甚至是時間,最后才成就了這么一個善行,而我們卻只要志誠的那么隨喜一下,便可以獲得與其相同的功德。所以說,修行也要會修,如果有這樣的大好因緣,大家千萬不要錯過。
但是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隨喜,不僅僅是口頭上的稱揚贊嘆,更重要的是能將我們的心融入所緣的境中。
隨喜功德還可以對治我們的嫉妒心,當身邊的人達到了我們想達到而又沒有達到的高度時,便會心生嫉妒。于是在下面搞點小動作甚至自毀毀他,以泄私憤,可是你知道嗎?一切眾生皆是一體,左眼1.5,右眼2.0,左眼就要想方設法的去殘害右眼。這樣一說大家就能體會,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虔心的隨喜他人一毫之善,則功德無量啊!兩相比較,何苦來著!所以要轉自毀毀他為自利利他,學會隨喜功德。
第六大愿是請轉法輪。
當年禪宗二祖慧可大師,立雪斷臂,求安心法,為的是請轉法輪;大唐玄奘大師,寧向西行一步死,決不東退半步生,為的是請轉法輪。那我們呢?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當然是要從腳下開始,首先要請轉自性的法輪,碾平當下一切煩惱,時刻保持正知正見,以積累資糧,使自己迅速成長起來,再來承祖師之志,擔如來之業。
第七大愿請佛住世。
也同樣如此。我們還是首先請自性佛吧,時刻以戒定慧為依,不給貪嗔癡三魔立足之地。在在處處請自性佛常住于心中。
第八大愿是常隨佛學。
——常隨佛學,學佛的什么?
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向佛學習:
第一是學佛的發心,發菩提心;
第二是學佛的智慧,清凈平等;
第三是學佛的行為,六度萬行;
第四是學佛的事業,自他二利。
其實,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他的閃光點,每一個閃光點也都是佛性的顯現,我們只要發現這些閃光點,并學習這些閃光點,我們就是在常隨佛學。
第九大愿是恒順眾生。
《普賢行愿品》的思想精髓,就在于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前八大愿引導我們上求佛道,這一愿就體現了下化眾生。如果說《華嚴經》是佛身,那么《普賢行愿品》就是佛眼。而下化眾生是整個《普賢行愿品》的靈魂所在!因為我們上求佛道,直至成佛,其目的就是為了下化眾生!
普賢十大愿告訴我們,要恒順一切眾生,那是不說就要跟著眾生跑呢?當然不是,恒順眾生是指放下自己的執著,隨順眾生的根器和緣起,去善巧地引導和幫助。所以,恒順眾生要安住在一定的原則上,以智慧為前提。決不能是非不分善惡不辨。
第十大愿是普皆回向。
我們從第一愿到第九愿所修的功德,完全的回向給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希望所有眾生皆能離苦得樂,共成佛道?;叵蚴呛苤匾氖?,所作的功德無論大小,乃至一毫之善,一塵之福,都要回向西方,莊嚴佛凈土。
《普賢行愿品》中說到,若人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十大愿王,其人臨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梢娛艹中迣W十大愿王者,功德不可思議,得到普賢菩薩愿力加持,當生成就菩提?!度A嚴經》講一生成佛,而一生成佛的具體方法就在《普賢行愿品》,而其中的十大愿王最終將我們導歸極樂。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時代,我們很慶幸,身為佛子,又有普賢菩薩做為我們的身心依怙。我們理當臨摹菩薩的品質,實踐行愿的精神,擴展我們的心量,啟迪我們的智慧,再用廣大無限量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并努力實踐普賢行愿,以此來凈化人心,和諧社會,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門庭施設,盡入漫天花雨的智者之思;燈枼相續,共享圓融無礙的華藏世界。兩刃相交不須避,在大公佛教,觀照生命的本質困境,傳遞智慧的莊嚴浩瀚。
河北邯鄲二祖匡教禪寺法師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黃梅五祖寺方丈、東方山弘化禪寺方丈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趙州柏林禪寺方丈,代表作《禪心三無》等。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