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2g67d"></bdo>

  • <code id="2g67d"></code>
      <kbd id="2g67d"><noscript id="2g67d"></noscript></kbd>

      融道法師:觀世音菩薩與舍利弗的一場精彩對話

      導語

      兩千五百年前,觀世音菩薩與舍利弗為有情眾生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對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經二百六十字卻涵蓋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內容精華。而它對于我們來說又有什么幫助呢?且看二祖匡教禪寺融道法師如何說。

      觀音菩薩與舍利弗的一場精彩對話

        兩千五百年前,偉大的釋迦牟尼佛再轉法輪的時候,有一位能夠自在觀照般若空慧的觀世音菩薩,與另一位在佛弟子中高居智慧第一稱號的舍利弗,為有情眾生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對話。聆聽這場對話,就像是在寒山的夜里聆聽那鐘鳴,聲聲苦樂皆隨風而逝;品味這場對話,就像是在虎跑的泉邊品味那龍井,杯杯清澈將狂心來安;觀照這場對話,就像是在孤山的頂上觀照那春梅,葉葉來去都隨緣從容。這場對話,就是已經在古往今來大多數佛教徒的宗教生活中扮演了極其重要角色的一部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自古以來,《心經》一直在佛教界廣為流傳,全經雖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個字,卻涵蓋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內容精華。

        《心經》不僅對我們的修行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還對我們的為人處世直接地、確切地、簡明地、給與多方面的啟示。《心經》對我們的啟示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使人看破世事;二、勸人心無掛礙;三、做到心無掛礙的方法。就這三點給大家分享一下。


      一、使人看破世事

        《心經》里面,觀音菩薩以她的般若智慧為我們遣除了“我法”二執,為眾生呈現出讓眾生看破世事的教法。

        佛教從一開始,就以解脫我們這顆因執著而被束縛的心為中心思想,特別是在苦口婆心地破除“人我執”和“法我執”上體現的淋漓盡致。那些依因緣和合而現起的萬法,我們凡夫卻遍計執為實有。這就好比是做夢一般,在夢中,我們常常以為所見到的人我是非、山河大地是實有的。甚至有的人在夢里面數錢,還會笑著醒過來,醒來之后才懊悔地發現原來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

        而根據佛陀的教法,我們的苦就是源自于我們將“諸行無?!币暈榱撕愠?,將“諸法無我”視為了有我,尤其是“人我執”的習氣。就是因為這種執取,我們才會有談虎色變、望梅止渴、畫餅充饑、杯弓蛇影的種種妄想;就是因為這種執取,才造成了我人內心中的不清凈;就是因為這種執取,才造成了我人跟周遭眾生與環境的不和諧。而這個“我執”的習氣已經深深地根植在我們的心中,所以,只有對“我執”進行徹底的解剖,才可以讓眾生徹底的看破世事?!缎慕洝?,正是做到了這一點。

        所以,對于上述種種的法則,《心經》便是用一連串的帶有“不”字和“無”字的語句將其自性進行了直截了當地否定。下面,大家請合掌,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誦一下這段經文::“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好的,請大家注意,這一連串的否定語句,正是整部《心經》的核心訊息?!缎慕洝穯⑹疚覀円雌埔磺猩硗庵?,無論是親眷、財色,名利,地位等各種身外之物,最后都是虛幻不實的,我們不能執著于假有,而舍不得,放不下。

        《心經》從經文最開始,觀世音菩薩在深觀智慧到彼岸時,便以“五蘊皆空”的真理將我們引入了空解脫門;繼而,觀世音菩薩又從“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的角度來教導我們審視空性,將我們引入了無相解脫門;接著,又以“不增不減”來教導我們不要對那有為的果報產生執著愿求,將我們引入了無愿解脫門。這“空、無相、無愿”三個解脫門,是能夠讓有情眾生覺醒的三門。從此清凈的三門而入,便舍棄了凡夫對于“人我”的執著;舍棄了聲聞、獨覺二乘對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以及四諦法的執著;舍棄了權乘菩薩對于能證之智和所得之境的執著。這種對萬法自性的否定,不僅可以視為佛教智慧的彰顯,事實上也是破除煩惱,使人看破世事的最佳方式。

        或許,有的人會說了,《心經》既然是講“空”,講“不垢、不凈”,你這會兒站在臺上,怎么老是在給大家說《心經》是如何如何的呢?其實,觀世音菩薩早就以“色”與“空”為例,為我們開示了應該如何正確地理解“空”的含義。

        那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边@是難以理解,同時也是容易被誤解的一句話。色,有時被理解為物質。在這里,更為確切的說,它指的是由地水火風之內四大種所組成的我們的色身。凡夫執著色身,從而妄增惑業,輪轉生死,就是因為不能了解真正的空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在破除凡夫誤認為萬法或是“實有”或是“空無”的二種執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在破除凡夫執著于世俗所取的色法之外,別有一個“真空”的執著。這便是空性的“四重結合”的公式。

        運用這個公式,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運用這個公式,便能超越世間的一切煩惱戲論。讓我們打個比喻:比如說,像現在這座房子,是有呢?是無呢?你說有,如果把水泥、磚頭、鋼筋、木材、以及工人的努力分解開來,房子在哪里呢?如果說無,而我現在明明是在房間里呀。所以說,房子不異空,空也不異房子。另外,當我們說到空性時,是當體即空的,就如同我們現在看到的房子,是其自性本空,并不是要等到,水泥、磚頭、鋼筋、木材、以及工人的努力都分解開了,房子才沒了,空義才能顯現。

        如此說來,這四重結合的公式,在彰顯空性的同時,也為我們道出了空與有的關系,那就是空有不二。由此,我們便得到一個啟示,那就是當我們在學習《心經》的時候,在體悟那能破除煩惱的般若空性的時候,最應當注意的一點,就是要避免將“空”誤解為絕對的實在或是獨立的真理?!翱铡北仨氁焕斫鉃槭挛锏恼嬲再|。換句話說,我們不要因為執著于那一連串的“不”字和“無”字而認為什么都無所有,從而產生“惡取空見”,以致撥無因果,墮于野狐。真正了達空性的大修行人,是不昧于因果的,緣起性空與因果相續本就是相和相諧的。

        由此可見,《心經》所彰顯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緣和合而成,已經超越了否定與肯定、差別和平等的對待。當空性將我們執著的外衣徹底地剝去之后,那本來的面目就會一覽無余地顯露出來,如此,塵世間的一切我們還有什么看不破的呢。

        只有看破塵世間的一切,才能夠去掉參透世事的苦空無常,從此,放下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執著。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這種心態來對待世事,那么我們就能以平和的心態來為人處世,塵世之間也會少很多紛爭,則人世間也會成為一片凈土。

      二、勸人心無掛礙

        在物欲橫流的塵世間,如何做到心無掛礙?經文中是這么說的,“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菩薩能夠以般若之智而修六度,達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目的。

        菩薩正是由于依靠般若之智,能夠做到心無掛礙。因為菩薩心中沒有掛礙,也就沒有恐怖,并且遠離各種顛倒夢想,從而達到不生不滅的究竟涅槃。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是依此般若之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說明這種方法的究竟性、真實性,能除一切苦,感受到它的真實。

        經文的最后,觀音菩薩終于揭示了這個能夠令我們“心無掛礙”的般若波羅蜜多咒,那就是:“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去吧,去吧,大家都去吧,都到彼岸去,彼岸是歸宿,趕快用行動成就無上正覺吧。大家只要誠心的頌持,必能心無掛礙,必能到達彼岸。

        如果放下執著,一念清凈心生起,苦的當下就是空,煩惱的當下就是菩提。那遠離顛倒夢想的涅槃彼岸,當下就是心無掛礙的此岸。

        因為菩薩修觀照般若,心常清凈,遠離雜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擾,因而能做到心無掛礙,自然不會有恐怖和顛倒夢想。覺者看破了世間的是非、得失、榮辱,無牽無掛,自然不會有任何恐怖。就象死亡這樣大的事,在世人看來是最為可怕的,而禪者卻也一樣自在灑脫。

      三、做到心無掛礙方法

        究竟如何做到心無掛礙?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著手。

        首先,善于把握當下。時光流逝很快,世事變化多端。我們正在做的或者已經做過的事,轉瞬之間就成為過去。過去的事我們無法去把握,將來的事還沒有到來,我們也無法預測。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現在??鬃釉f:“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币馑际钦f,已經成為事實的事就不要勸說了,已經做過的事就不要再勸誡了,對已經過去的過失或過錯不要去責備了。

        如果我們能夠不為過去的事而后悔,也不為未來的事而憂心,只是將心思關注于現在,那么我們就會少很多牽掛。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現在,就不可能創造光輝燦爛的未來,所以,對任何人來說,現在才是最重要的,沒有了現在就沒有過去和未來。

        其次,正確面對得失。在人生之路上,每個人都會有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教訓。有很多人一旦在某方面取得成功,他就會得意忘形,盛氣凌人。

        因此,一個人在春風得意之時,應當保持平淡的心志,這樣才不會掛礙太多。一個人若是心中沒有閑事掛礙了,你就會每天過得閑適自在,這樣你會感到日日是好日,時時皆吉祥。沒有了世事的牽掛,你是一個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過一種閑云野鶴般灑脫自然的生活。正如百丈禪師寫過一首詩描述: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云。

        阿彌陀佛! 感恩大家!


        欄目介紹

          門庭施設,盡入漫天花雨的智者之思;燈枼相續,共享圓融無礙的華藏世界。兩刃相交不須避,在大公佛教,觀照生命的本質困境,傳遞智慧的莊嚴浩瀚。

        作者介紹
        融道法師

        河北省成安二祖二祖匡教禪寺


        思享家
      • 正慈法師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黃梅五祖寺方丈、東方山弘化禪寺方丈

      • 明海法師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趙州柏林禪寺方丈,代表作《禪心三無》等。

      • 樓宇烈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

        制作團隊
      • 出品人:林學飛
      • 總監制:王文韜
      • 總策劃:史利偉
      • 主 編: 王麗君
      • 攝 影:姚 勇
      • 編 輯:胡月冉 王 冠
      • 設 計:劉亞男
      • 技 術:王宇飛 張麗娜
      无码伊人6699久久大杳蕉 2020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鲁丝片AV无码免费 国产综合网曝亚洲

    1. <bdo id="2g67d"></bdo>

    2. <code id="2g67d"></code>
        <kbd id="2g67d"><noscript id="2g67d"></noscript></k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