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2g67d"></bdo>

  • <code id="2g67d"></code>
      <kbd id="2g67d"><noscript id="2g67d"></noscript></kbd>

      香港高僧永惺長老:通三藏曉雜學 卻只講普通話

      \
      永惺長老 

             釋永惺,香港佛教界德高望重、仁慈可親的法門龍象釋永惺大師,少年時遁入空門追尋如來足跡和貝葉遺文,青年時弘法香江,轉眼七十八載。他以香港為基地,修建佛寺、傳承佛法、捐資助學、救濟眾生,將菩提善業延伸至內地和世界各地。走在這條菩提路上,他有過披荊斬棘的辦道歲月,也嘗過人生的辛酸苦辣,卻始終如一荷起“弘法利生”這擔如來家業。

        少年出家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據中國東北,1937年爆發“七七事變”,中國開始艱苦的八年抗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國共開始內戰。在這種持續戰火下,生長在東北的少年永惺被迫展開十多年的逃難之旅。他在無情戰火中尋求生死意義,在艱苦磨難中不忘追求佛法,為他后來弘法香江奠定堅實的基礎。

        戰火離亂 頓悟生死

        1926年農歷三月十四日,他出生在東北遼寧省喀喇沁左旗。俗名劉克勤,家中排行第五,與母親李氏一樣長得臉相飽滿,雙目炯炯有神,性格卻與父親劉德一樣敦厚老實。1937年3月,12歲那年,家中遠親、增福寺常修老和尚覺得他是可塑之僧材,遂問“跟我出家好嗎?”他從此便出了家,改法號演霖(后再改永惺)。問及當年出家理由,大師說:“當年出家是不懂事。既然出家了,便繼續向前走。經歷過日本侵華、中國抗戰和國共內戰,我一路上在摸索中前進,漸漸點燃一盞佛燈。”

        12歲出家后,常修老和尚對他愛護有加,經三數年悉心調教,永惺舉凡誦經念佛、敲擊和執持法器都能板眼如法。在寺院的工作不外是趕經懺、做法事,漸漸地他開始反覆自問“出家所為何事?”為了上求佛法,他萌生了受戒參訪之心。

        青年受戒 深研佛理

        1943年,他聽說長春般若寺召開傳戒活動,按照規定,戒子須滿20歲。年僅17歲的永惺決定前往,具一定經懺和佛理造詣的他竟被取錄。受戒后他深感佛學淵如大海,為求真正的領悟,決心深入經藏研究佛理,遂往哈爾濱觀音寺佛學院正式接受佛學教育,直到1945年。

        這年日本戰敗,國共開始內戰,觀音寺遭遇百年不遇的水災,迫使永惺返回增福寺,因途中染上致命的傳染病,他回家養病。不料,有晚劫匪進入家中搶劫后槍傷母親, 最后返魂無術。不到一個月,常修老和尚也同樣遭遇槍傷搶救無效。慈母、恩師的雙雙離世,使他更加篤定本心追求生死解脫之法。

        永惺決心南下云游四方,先后到過上海普濟寺、舟山定海竹隱庵、杭州靈隱寺、青島湛山寺。數年間,他親近無數高僧大德的經座,接受正宗叢林教育,更要求自己“自度度人”,深入經藏,不斷解答“出家所為何來”的疑問,一步一腳印走在菩提路上。

        自度度人 輾轉來港

        1948年初,永惺南下至廣東曲江南華寺,后輾轉至香港,進入由倓虛老和尚創辦的荃灣弘法精舍華南學佛院。3年后畢業,他逐步在香江開展菩提善業,弘法60載。

        出家所為何事?兩眉發白的大師說:“荷擔如來家業,既是自己的志愿,也是自己的工作,更是自己的事業。”回望走過的菩提路,他緩緩嘆了口氣說,“唉!辛苦!人生在世,每個人都要奔波勞碌。出家人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更要忍苦耐勞。”

        創辦東北佛學院

        佛教所以能夠流傳千古,除了般若文字的傳遞外,具有佛陀示教利喜精神的僧才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位來自東北的高僧常常思及家鄉,一直望能在家鄉開設佛學院,專門用作培養弘法之才。

        購朝陽博物館改建

        去年4月,永惺大師與寬運法師接受遼寧省朝陽市宗教局及文化博物館之邀請管理使用朝陽佑順寺。大師發現臨近佑順寺有一間博物館,重新修建后可以成為佛學院,“我當時決定買下來,改建成佛教活動中心,并以此與東北著名學府遼寧大學合作創辦專上佛學院,考慮命名為東北僧伽佛學院”。

        大師指,佛教活動中心早已動工修建,估計今年10月可以落成,屆時便會正式開班。首屆招生對象主要為當地或內地的出家人,未來更會面向世界各地的出家人。首批學生約在50至100名內,年齡介乎20至40,需要具備初、高中文憑。一旦被錄取后,所有的學費和生活雜費全由佛學院供養。

        傳授文學佛學課程

        他續指,佛學院課程主要是傳授文化文學和佛學課。根據辦學經驗,第1、2年主要是傳授文化文學,之后4年再傳授佛學。他解釋,佛學精深浩瀚,學生要先打好文學基礎后才能深入明了佛學?;蛐?0年或以上,他們便可弘法于世間。

        大師早年曾說過,“開設佛學院是我多年的宿愿,當自己身受前輩法師的栽培才能有今天。所謂薪火相傳,努力栽培年青一代的弘法之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他對東北僧伽佛學院順利開辦寄予厚望,并計劃將來逐步發展為一所設備更完善、更具規模的佛教法界大學,達成平生夙愿。

        曾資助20余希望學校

        大師也深感教育的重要性,早已在香港創辦九龍牛池灣彩輝菩提幼稚園、九龍慈云山慈正?菩提幼稚園。還與洗塵法師合辦能仁書院,又按照大學本科制在西方寺創辦菩提佛學院、華夏書院和華夏中醫學院等,并曾資助內地希望學校20多家。他還在家鄉興建了4所高中、10多所中小學和幼稚園。大師感嘆地說,曾經為此收到很多贊助信,希望他能贊助家鄉發展。“家鄉很窮困,心里很想為家鄉做事??晌也皇巧馊?,平時惟有省吃儉用,把攢下的錢用來資助家鄉”。

        通三藏曉雜學

        永惺大師除了通曉經、律、論三藏外,對建筑設計、印刷出版、財務管理、縫紉、廚藝……也都是手到拿來,無一不能,贏得了“萬能法師”之美名。這位東北僧侶說起剛到港的生活時指,“那時在華南學佛院讀書,生活環境不是很好。我和同修到學佛院后山種菜、伐柴、織手襪、制肥皂、釀醬油、開印刷廠……什么都做”。

        后來,他為了修建東林念佛堂和西方寺,常常親自覓地,之后負起策劃督工,每天到工地指揮。道場修好了,他又負起全部僧侶的生活事務和道場法務。“你知道嗎?西方寺的布局全是我一人設計”,大師深感自豪地說。

        創學會辦月刊

        大師于1965年創辦“菩提學會”,學會每年印贈佛經,廣結法緣,如編印《菩提叢書》,出版高僧或學者所著之佛學入門書籍十數種,接引初學佛者;為保存香港寺院歷史,禮聘多位專業人士拜訪各大道場,搜集資料及拍照,出版《香江梵宇》大型畫冊。

        他更親自于86年3月創辦《菩提月刊》,內容涵蓋佛法義理、生活應用、寺院介紹、高僧傳記、教界新聞等,圖文并茂,至今已出版至240期,廣受海內外讀者歡迎,發行量還在不斷增長。學會亦整理、出版永惺大師之開示,歷年出版有《永惺法語錄》、《永惺上人開示錄》、《菩提隨筆》、《菩提文集》、《佛學問答》、《永惺上人開示錄(三)》,均大受好評。

        大師如今高壽80,雙眉早已發白,身體行動日漸不便。他說,“辛苦勞累了一生,如今走起路來腰酸腿也疼,眼睛也不太看得清東西”。話雖如此,大師還是力所能及地出席佛教界舉辦的活動,為菩提事業殫精竭慮。

        只講普通話

        “大師居港半個多世紀,粵語說得很好吧?”大師不禁說起了一個小笑話:有一次,有本地客人到訪,他以粵語與之交談。期間有位訪客說,大師您還是講普通話吧。您講普通話,還有一半人聽得懂,您講廣東話,全部人都聽不懂。自此之后再也不敢開口講廣東話。大師最后補充說,“不過,我全部都聽得懂”。

      責任編輯:胡月冉

      熱聞

      • 圖片
      <<>>
      22

      農歷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无码伊人6699久久大杳蕉 2020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鲁丝片AV无码免费 国产综合网曝亚洲

    1. <bdo id="2g67d"></bdo>

    2. <code id="2g67d"></code>
        <kbd id="2g67d"><noscript id="2g67d"></noscript></k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