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云長老慈悲開示
作者鄒相與紹云長老
最近幾年,因為從事少林文化研究工作,我幾乎每年都能在少林寺,得以親近紹云長老。長老的慈悲與謙恭,讓我心生無限敬意。紹云長老,原籍安徽含山縣,1938年10月出生,幼入私塾讀四書,12歲得遇佛法,遂萌生皈依三寶之念。19歲時,紹云長老徒步前往江西省永修縣云居山,禮上虛下云老和尚為師剃度,得賜法名宣德,字紹云。同年,在廣東南華寺受戒,后回云居山,跟海燈法師學習楞嚴、法華等經,并隨伺恩師虛云老和尚,數年如一日,蒙恩師嘉許授以溈仰宗第九世法牒。2001年,紹云長老任含山縣褒禪寺住持。2006年6月,安徽省佛教協會任命紹云法師為司空山二祖道場住持,2006年11月當選為岳西縣佛教協會會長。同時,紹云長老還擔任少林寺禪堂首座、江西云居山真如禪寺首座、江蘇兜率寺首座、寶峰寺首座、高旻寺首座,香港寶蓮寺、寶林寺首座。
有一年,正值少林寺“禪七”活動期間,我帶著記者前去報道“禪七”法會事宜,正好遇到德高望重的紹云老和尚。在表明來意后,老和尚慈悲,欣然地接受了我們的采訪,讓我們倍感榮幸之至。采訪的過程中,長老見我一直站著,就和藹地說:“坐著吧,老站著很辛苦的。”他還讓我們喝茶,說是天氣冷,喝茶也能暖暖身體。長老對自己出家時的情景記得非常清楚,他動情地對我們說:“我是1956年8月,投靠虛云老和尚求出家的。恩師慈悲,經常給我解惑釋疑,對我也非常寬容。有一次,我們一塊打坐的時候,我昏昏沉沉地竟然倒在他老人家懷里了。老人家并未責罰,只是告誡我打昏沉是妄念滋生,應該去參一參‘打昏沉的人是誰?’還有一次打坐時,他對我說‘不要動’。我回答說‘我沒有動啊!’他答說‘不是說你人動,而是你心動了。’從1956年開始,我還連續三年在云居山真如寺禪堂和恩師一塊兒打‘禪七’……”長老一連為我講了幾個以往與恩師在一起的故事。
那時候,因為剛剛接觸佛教禪宗方面的知識不久,我對禪堂“參話頭”的行為有些迷茫和不解,就向紹云長老請益,請他開示一下“何謂‘參話頭’”。他稍微停頓了一下,接著便用濃濃的安徽口音對我說:“所謂話頭,例如‘念佛是誰’四個字是一句話,這句話沒有說出來以前是話頭,說出來之后就是話尾了。虛云老和尚說:‘話頭就是一念未生之際,即是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就是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回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我們練習參禪的人,首先要看這一句話頭,不能在這個上面思量卜度,胡思亂想,思維‘念佛是誰’,‘究竟是誰’,這樣的思量卜度就不是工夫,而是打妄想了。”作為一代禪師,紹云長老經常教導后學,要精進用功,不能放逸。他還經常到各地的禪堂,為初入禪門的弟子們開示,比如,他曾趕赴香港寶林禪寺禪堂主七,為禪和子們開示道:“初參用功的人,即使你想把注意力集中,它總是集中不長久,又被妄想打失了,但是你一覺察到時,就立刻趕緊把話頭重新再提起來。古人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想來了,你不要怕它,不要和它拼命一樣,你只要不睬它,不隨它轉,只要照顧你所參的一句話頭就好了。”“照顧話頭,念念不忘”,這句話是紹云長老常常告誡后學的一句常話,但落實到實際的修行中來,是需要反復參究和堅持的,是不容易辦到的。
2010年,少林寺舉行三壇大戒傳戒法會,釋永信方丈禮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為得戒和尚、臺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凈良長老為羯磨阿阇黎(羯磨師)、紹云長老為教授阿阇黎。因為網站要做專題報道,我要經常去少林寺里采集新聞。期間,得以兩次親近紹云長老。他見到我,很是高興,還提到看過我之前寫的那篇采訪他的新聞。當得知我還在湖北黃梅四祖寺的內刊《正覺》上發表一篇關于他的文章《聽紹云老和尚說“禪”》時,他謙虛地說:“慚愧啊,慚愧啊,我的工夫還不夠,莫讓人家見笑了。”紹云長老總是那么地謙卑,那么地慈愛。2011年8月下旬,少林寺主辦一年一度的“少林問禪”之“機鋒辨禪”法會,來自全國各地的高僧大德們濟濟一堂,體驗禪趣,印證佛心。作為特邀評委,紹云長老為各位參賽選手進行了精彩的點評和開示。針對“夢里為何有六趣,覺后反而無大千?”這個辯題,紹云長老開示道:“山河大地,沒有一處不是如來。眾生因有貪嗔癡慢疑,而入六趣,飽受六道輪回、生死流轉之苦。少林問禪活動由釋永信大和尚發心舉辦,意義深遠,能促進我們認識何為迷、何為悟……”
這一段時間,我經??唇B云長老在各地禪宗寺院禪堂里的開示,為其樸實簡潔卻鞭辟入里的話語所折服。而我的腦海里,也經常閃現出與長老在一起時的情景,他的淳淳教導與悉心指點,讓我倍受感動。在與紹云長老交流的過程中,我深感佛教禪宗智慧的博大精深,而長老在艱苦歲月中的隱忍與淡然,其對弘法利生這一事業的堅持不懈、對眾生的悲憫情懷,更是深深地打動了我。“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紹云長老念念不忘恩師虛云老和尚的這句話。即是說,“參禪修慧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頭。”如果想參禪用功,但是路頭摸不清楚,對參禪的道理未能領會,那么功夫便很難用得上了。南宋詩論家嚴羽在 《滄浪詩話·詩辯》中寫道:“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頭一差,愈騖愈遠,由入門之不正也。”即是此意。
《楞嚴經》云:“如澄濁水。貯于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很本無明。”這就是比喻我們用功的過程:你把這一念話頭,照顧得不讓它丟失,就如同那個濁水,放在那里長久不動,那濁水里面的沙土就向下沉淀,清水也就現出來了。這就是“清水自現”的道理。紹云長老常以此來教導后學,讓他們護持好自己的一顆心,只要工夫用到了,佛性自然顯現。發大心,紹云長老櫛風沐雨,帶領大眾恢復褒禪寺;行大愿,紹云長老披星戴月,帶領大眾重建二祖寺。作為一代禪師,紹云長老堪稱法門龍象,人天典范!
(鄒相,2012-4-19于鄭州,刊載于《安徽佛教》2012年秋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