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法師
我們如果要常隨佛學,首先要明白的是,佛陀自初發心乃至成佛,而說法,而成就眾生的整個過程,不單是從佛陀降生于娑婆,八相成道學起。我們欲求佛果,都須依樣次第的修學,始能有成,出生死海,登涅槃岸。常隨佛學不是一句掛于嘴邊不落于實踐的口語,而是讓我們如佛在堂,不離佛陀的左右,學習佛的言傳身教。學佛即是要從佛陀初發心時學起,我們現在也是初發心,當知佛陀發心以后,是何等模樣?從那里去知道這些呢?當然只能在經教中找到答案。但佛經浩瀚,不是人人可以研究得清楚的,這就要多多親近善知識后才能得到指點與扶持。我們從經教上知道,佛果是菩薩道的圓成,菩薩道的總綱,不外乎六度萬行,在六度中精進與布施,又突顯出菩薩學處的特別重要性?!镀召t行愿品》云:“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集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欲樂,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由此可見,學佛必是從頭到尾,都以佛陀做榜樣,而先后次第,亦如過去現在諸佛,不得超等越級,別出主意。過去諸佛,如是學,如是修,如是證悟,如是說法度眾生?,F在十方諸佛,也如是學,如是修,如是證悟,如是說法度眾生。未來諸佛,當亦如是。 如今我等皈依了三寶,得聞佛法,就要發心志求佛道,也是種下未來佛果種子的因,一路修學菩提次第的道路上,乃是十方三世諸佛的共同途徑,我們就應當堅信不疑的如是修學,如想舍棄常隨佛學的途徑,此再無其它捷徑圓滿究竟之路可尋。若真發心解脫,不需要格外做作形式,就在當下日常生活中,處處審查自己用心,觀照自己的念頭起伏,平常就算接物處事,也處處為人善處著想,自己學會吃虧寬容,善思因果緣起,既然稱佛為師,就必須常隨佛學,長養一切善學、信學、戒學、定學、慧學來增長俱解脫資糧,常生一切慚愧心、忍辱心、出離心、慈悲心、歡喜心、大菩提心來滋養般若道中的慧命,自己生死自己解決,誰也替換不得,欲了生死,現法次向涅槃,惟有緊緊跟隨佛陀,向六度萬行去發心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