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南麓,少林寺背依五乳峰,周圍山巒環抱、峰峰相連、錯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嵩山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各擁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寺處少室山腳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據史料記載,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為印度一位名叫佛陀的高僧修行而建造的。孝文帝篤信佛教,公元496年,印度僧人佛陀來洛陽傳法,很受朝廷尊祟。孝文帝敕令在少室山北麓為他們修建寺廟,供給衣食。 寺院勝景 現存建筑有山門、方丈室、達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毀的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已修復。嵩山除優美的自然風光外,更以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亭臺樓閣著稱。著名的有北魏嵩岳寺塔、漢代嵩山三闕、元代觀星臺、少林寺、中岳廟、會善寺、法王寺塔、初祖庵、嵩陽書院、劉碑寺題刻等。 山門即少林寺的大門,為清代建筑,一九七五年翻修,門額上的“少林寺”三字是清康熙皇帝親書,上有“康熙御筆之寶”方印一枚。山門甬道兩側有多品碑刻,人稱少林寺碑林,都是唐宋以來的著名原始碑刻。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計有碑刻108通。 碑林的西面是錘譜堂,這里回廊一周42間,它用泥塑和木雕等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寺武術的緣起、發展、練功、精華套路、國防功能、僧兵戰跡、武術活動等內容,共陳展14組216個錘譜像。有坐禪、跑經繞佛、八段錦、小紅拳、大紅拳、六合拳、通臂拳、羅漢拳、昭陽拳、練基本功、十三棍僧救秦王、小山和尚持帥出征、月空法師平倭寇以及俗家弟子習拳練武等。俗話稱:錘譜堂里五分鐘,出來一身少林功。 天王殿的原建筑于1928年被石友三燒毀。1982年重新修建。大雄寶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是僧人進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該殿和天王殿一樣在1928年被軍閥石友三燒毀。1985年重建。 大雄寶殿前兩側的建筑為鐘、鼓二樓,東南為鐘樓,西南為鼓樓,原建筑毀于1928年的兵火,1994年進行了重修,它們是寺院的固定建筑。“晨鐘暮鼓”是寺僧起居和進行佛事活動的一種信號。 鐘樓前碑刻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稱《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諭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戰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親筆草簽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書”七個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書。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賜少林寺柏谷莊御書碑記》,記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攝的歷史依據。 大雄寶殿東側的殿宇是緊那羅殿,重建于1982年。 大雄寶殿西側與緊那羅殿相對的是六祖堂。殿內正面供奉的是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兩側供奉的是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稱六祖拜觀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達摩只履西歸圖”。 藏經閣: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毀于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內供少林寺的一位緬甸國弟子于1996年揖贈的漢白玉臥佛像一尊。在藏經閣月臺下有一口大鐵鍋,明代萬歷年鑄造,是當時少林寺僧人用來炒菜用的小鍋,少林寺當時的昌盛與繁榮可見一斑。 藏經閣東西兩廂分別是東禪堂、西客堂,東禪堂是供僧人坐禪的地方,西客堂現為接待賓客及佛教徒皈依的場所。方丈室是少林寺住持僧(也就是方丈)起居、生活、理事的地方。干隆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干隆游歷嵩山時曾在此住宿。方丈室門口東側的鐘為元代鑄造,此鐘只能在遇到緊急情況下方可擊之,起報警作用。 達摩亭:又稱立雪亭。殿內神龕中供奉的是銅質達摩坐像,兩側分別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殿內懸掛的“雪印心珠”四字乃干隆皇帝御題。 千佛殿:千佛殿是明朝建筑是少林寺院的最后一座大殿,又名毗盧閣,殿高20余米,面積300余平方米,是寺內的最大佛殿,殿內神龕中供奉的是毗盧佛(即釋迦牟尼佛的法身)神龕上懸掛的“法印高提”匾額是清干隆皇帝御書,殿內東、西北、三面墻壁上是明代繪制的500羅漢朝毗盧大型彩畫,出自明代無名畫家之手畫意精美,設計大膽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殿內磚鋪底面上有4排48個站樁坑,是歷年少林寺僧練拳習武的腳坑遺址,可見少林功夫非同一般。 千佛殿東是觀音殿又名錘譜殿,殿內供奉白衣大士,即觀音菩薩。殿內墻壁上是清中晚期繪制的少林寺拳譜。 少林寺塔林是歷代少林寺高僧的墳塋,總面積14000余平方米,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林現存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磚石墓塔240余座,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其余為清塔和宋代不詳的塔。少林寺塔林是我國現存古塔群中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古塔群,塔高一般在15米以下,由一級到七級不等,明塔的高低、大小、層級、形制是根據僧人生前在佛教的地位、佛學造詣、佛徒數量、威望高低、經濟狀況及歷史條件而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