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位于南距西安市區15公里的少陵塬。 少陵塬原稱杜陵塬,因漢宣帝劉詢的陵墓——杜陵而得名。杜陵南有漢宣帝皇后許平君的陵墓,因比杜陵小而稱小陵,古代小、少通假,俗稱少陵,于是后人便把兩座陵墓之間的塬稱為“少陵塬”。 少陵塬橫亙樊川,遙對終南山,綿延數十里。在唐代,這里既是春秋宴樂、夏日避暑的勝地,又是文人墨客駐足蟄隱之處,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詠誦。杜甫在此度過了人生不得志的10年,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李白在塬上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觀終南山的重嶂疊峰,在《杜陵絕句》中發出了“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的感慨。岑參在《華嚴寺南望終南山》中詠出了“寺南幾千峰,峰翠青可掬”的詩句,道盡了少陵塬和樊川的景致。 少陵塬是寺院集中之處,有牛頭、華嚴、興國、興教、云棲、禪定、洪福、觀音8寺,面對終南山拱立,形勢壯觀,被稱為“唐長安樊川八大寺”。 華嚴寺位于少陵塬半坡一片長不過400米、寬不過60米的狹長開闊地上,南下方是近乎90度的百米陡坡,北臨高達30多米直立的黃土屏障,深溝和屏障構成了華嚴寺的天然“圍墻”。 據《長安志》載,華嚴寺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因地處塬體半坡,受地形所限,在初建后的數百年間,沒有高大殿堂建筑,而是依塬勢掘窯以安置佛像和供僧眾居住,是一座典型的具有西北特色的“窯洞寺院”。 寺內曾有東閣法堂、會圣院及初祖杜順法師靈塔、二祖智儼法師靈塔、三祖賢首法師靈塔、四祖澄觀法師靈塔、五祖宗密法師靈塔和真如塔等建筑,后歷經宋、金、元、明等朝代,雖多次修葺,但因遭遇多次塬體滑坡而漸趨荒落,規模已無法與舊時相比。特別是清乾隆年間的一次大崩塌,使寺內殿宇全毀。1930年重修兩塔,建殿三間,并在初祖杜順、四祖澄觀塔下小堂內分別石刻兩祖遺影。 古時房屋蕩然無存,成型窯洞難見蹤影,盡管如此,仍可以從陡立崖體上星星點點的黃土窯洞痕跡,印證史志的記載,從華嚴寺西邊不遠的牛頭寺中數孔完整的窯洞,也可以聯想到華嚴寺當年的特色,特別是東西并峙兩座古塔——華嚴宗初祖杜順法師靈塔和四祖澄觀法師靈塔,昭示著華嚴寺曾經的輝煌、飽含的滄桑。 杜順法師靈塔位于東側,磚砌方形七層,上層刻有橫額“嚴主”二字,第三層鑲嵌有“無垢凈光寶塔”六字碣。塔的基座層南辟券門,內筑龕堂,塔身各層間用磚砌出的菱角牙子,以及仿木結構的依柱、欄額。塔頂平磚攢尖、置寶瓶式塔剎。杜順法師圓寂于唐貞觀十四年(640),這座塔已經在華嚴寺矗立了1370年,是極具價值的歷史文物,是華嚴寺的鎮寺寶塔。 西邊的塔為澄觀法師靈塔,磚砌實心,呈六角形五層。因法師曾被封為“僧統清涼國師”,故塔上嵌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十字碣。從澄觀法師圓寂的唐開成三年(838)算起,距今也有1170年的歷史了。 20世紀80年代,由于前臨絕崖,接近傾倒,文物管理部門將清涼國師塔向內側北向距離東塔20米處移建。拆遷時在塔心發現有鎏金銅佛像、千佛碑和佛經等文物。在塔底下又發現了風格迥異、雕刻精美的兩層磚塔。據記載,元至元九年(1272)曾重修清涼國師塔,但從出土的銅佛與佛經看,都是清初的遺物。由此可見,地上的五層塔應為清乾隆年間在元代的基礎上重建的。在拆遷中發現的兩層磚塔才是元代重修的殘塔,殘塔下還發現塔心內室所藏石函內裝有白玉瓶,瓶內盛有舍利。 當年規模不大、如今貌似衰敗的華嚴寺之所以聞名于世,是因為它與華嚴宗的創立、弘揚、興盛密切相關。華嚴宗思想淵源于古印度佛陀時代,核心思想是法界緣起,其他主要思想有六相圓融、十玄無礙等,主要思想集中體現在《華嚴經》中。華嚴宗在唐初正式創宗立派,為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華嚴宗在盛唐時廣為傳播、倍受推崇,華嚴五祖中的四位師祖都受到皇家的敕封,被尊為“國師”。 華嚴宗初祖杜順法師,依據《華嚴經》開創華嚴宗,大張華嚴教綱。據《大唐華嚴寺杜順和尚行記碑》記載,他以精湛的醫術免費為民治病,主講《華嚴經》,受到唐太宗禮遇,尊為“帝心尊者”。由于他智慧無邊,史料甚至記載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二祖智儼大師在云華寺講說《華嚴經》,使華嚴宗宗風大振,時人稱為“云華尊者”,又因居住終南山至相寺,被稱“至相大師”。三祖法藏大師在新譯《華嚴經》告成后,武則天與他在長生殿問《華嚴經》六相十玄的義理,大師以大殿一隅的金獅子作譬喻,使武后豁然領解,受到朝廷和僧俗各界的敬仰,被賜號“賢首國師”,并且為中宗和睿宗授菩薩戒,是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四祖澄觀大師曾為唐德宗講《華嚴經》,被授“鎮國大師”號,御賜金印主持全國佛教事務,加封為“僧統清涼國師”,穆宗和敬宗又先后加封他為“大照國師”,文宗進一步加封為“大統國師”,先后連任“五朝帝師”,使華嚴宗達到鼎盛,對中唐以后的佛教影響很大。五祖宗密大師被文宗邀請入內殿詢問佛法大意,后賜袍敕號,宣宗追謚“定慧禪師”,因居圭峰山,世稱“圭峰禪師”。 華嚴宗的五位宗師不斷深入研究《華嚴經》教義真諦,寫下了大量論、疏、釋義,為創立華嚴宗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們的思想充分融合各宗各派及教內教外的“大一統”思想,符合中國文化廣博、精深的品質,契合中國人包容、圓融的心態,道出了老百姓渴望和諧、圓滿的心聲,贏得了上至帝王、下至僧俗的一致推崇,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綿延至今。這五位宗師圓寂后,均在華嚴寺建塔供奉,可見華嚴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特別是華嚴宗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華嚴寺遺跡保護,1956年,華嚴寺成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華嚴寺塔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進行了局部整修?,F在華嚴寺每周有講經、同修、打坐、繞塔等活動,常有海內外佛教四眾弟子前來瞻禮。2009年,華嚴寺重建工作正式啟動。據有關人員介紹,重建工程預計10年左右完成,以寺院傳統布局為主,適當調整,根據地理環境將窯洞式建筑和唐式建筑相結合。建筑力求樸實大方、功能齊全,整個寺院根據功能劃分為開放和封閉兩個模式,分三個區域體現。中軸線上是供四眾弟子進行佛事活動、朝圣禮佛的公眾“開放區”,左邊是以僧人為主的修行、生活居住“封閉區”,右邊是各界信眾進行學修活動的“學修區”。屆時,華嚴寺這座千年古寺一定會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 (作者為西安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西安科技大學副教授。本文系陜西省社會科學界2010年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項目“終南山文化旅游資源綜合開發研究”和西安市2011年度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長安佛教文化的旅游價值研究”的階段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