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農禪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法鼓山農禪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法鼓山創辦人圣嚴法師說:“法鼓山沒有大資金,但產生的影響力卻深遠廣大,這就是我們的特色。法鼓山為社會帶動良好風氣,提供有利的修行方法,這是我們的貢獻。”
農禪并舉 擊大法鼓
法鼓山是由東初老人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發展而來。農禪寺籌建于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于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農禪寺早期為一棟兩層樓的農舍:一樓為客房;二樓供奉文殊師利菩薩,稱為文殊殿。寺院周圍遍布菜園、竹林,直到1977年常住眾僅有四人,平日多親手種植菜蔬,以供寺內食用。東初老人致力于推動臺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每年并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圣嚴法師承東初老人之遺志,于1977年老人圓寂后接掌佛門事務。1989年購地創建法鼓山,為第一任方丈住持。2006年9月2日由果東法師接任第二任方丈住持。在法鼓山現有之弘化架構中,除了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農禪寺,臺灣各地另有臺北安和、臺中、臺南等分院,以及桃園齋名寺、高雄紫云寺、臺東信行寺等,還成立基隆精舍、中山精舍、中正精舍等精舍。
1989年法鼓山正式提出其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凈土”,此后,便循此主題而舉辦的各項弘化活動。1994年提出“四環”觀念,所謂的四環即是指:四種環保,是以心靈環保為主導,從心出發、由內而外,推己及人地擴大到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生態的整體關懷。心靈環保——心靈環保是法鼓山所有行動的總綱,主要意義乃在于保持心靈環境的純凈與安定。禮儀環保——以心儀、口儀、身儀的凈化,促進人我和諧。生活環保——少欲知足、簡樸自然,落實禪宗“修行就在行住坐臥間”的觀念。自然環保——知福惜福、感恩大地,體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應極力保護自然免受污染與破壞。因此,法鼓山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便是希望引導大眾將四環觀念落實于生活中。
1990年圣嚴法師寫下“四眾佛子共勉語”,期許能夠為普世帶來和平共修的力量。其內容如下:
“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凈土。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為了廣種福田,哪怕任怨任勞。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