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旻寺位于揚州市南郊古運河與儀揚河交匯處的三汊河口,國家重點保護寺院。是馳名中外的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一。它與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全稱我國佛教禪宗的四大叢林,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而且影響遠及東南亞各國。1983年,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正式將高旻寺列為全國重點寺觀之一。
歷史沿革
傳高旻寺創建于隋代,屢興屢廢,且數易其名,清初重建為行宮??滴跛氖?1730),康熙第四次南巡揚州時,曾登臨寺內天中塔,極頂四眺,有高入天際之感,故書額賜名為“高旻寺”??滴醯谖?、六次南巡,乾隆的六次南巡,均曾駐蹕于高旻寺行宮。相傳高旻寺創建于隋代,屢興屢廢,且數易其名,清初重建為行宮。
順治八年(1651),兩河總督吳惟華于三汊河岸籌建七級浮屠,以紓緩水患,名曰“天中塔”。十一年(1654)秋塔成,復于塔左營建梵宇三進,是為“塔廟”??滴醯塾谌四?699)三次南巡蒞揚,見天中塔傾圮,欲頒內帑修葺,為皇太后祈福。
江寧織造曹寅、蘇州織造李煦倡兩淮鹽捐資報效,大加修繕并擴建塔廟。四十三年(1703)康熙帝四次南巡,曾登臨寺內天中塔,極頂四眺,有高入天際之感,故書額賜名為“高旻寺”。次年又御制《高旻寺碑記》,頒賜內宮藥師如來脫沙泥金寶像,寺內建金佛殿及御碑亭供奉。其后曹寅等于寺西創建行宮,十分規模數倍于寺??滴跷?、六次南巡,乾隆首次南巡,均曾駐蹕于此。
今寺廟山門嵌有康熙手書“敕建高旻寺”,漢白玉石額?,F存建筑有老禪堂、念佛堂、藏經樓、玉佛堂、西樓、水架涼亭和寮房等。1990年新建禪堂一座,高18米,呈不等邊八面體近圓結構,建筑面積365平方米,外觀雄偉,內室寬敞,集古今建筑特色于一爐,系香港陳鴻琛居士投資50萬元興建。緬甸洞繆觀音寺住持惟靜法師贈送坐式、臥式玉佛各一尊,為古剎生輝。于96年6月全部完工的大雄寶殿,長40米,寬33米,高30米,面積1320平方米,氣勢不凡。規劃待建的還有天王殿、方丈室、法堂、如意寮、延壽堂及西花園等,昔日名剎景觀將不斷恢復,高旻寺將成為揚州市的一個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和旅游景點。
據德林老和尚說,恢復高旻寺必定要面對兩個文明問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而物質文明來源于精神文明,回過來再為精神文明服務。佛教建筑沿襲仿古宮殿型,與一般民居迥異,意在莊嚴尊重,睹物怡情,是文明的體現,精神的享受,是佛教用以弘法利生,開展一切佛事活動的有效載體。文革后面對百廢待興的高旻寺,我們的指導思想就是重建,時代的要求,起點較高,開拓創新,解放思想,未敢因循守舊;各抒己長,各取所需,亦未敢標奇立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