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白馬寺
出洛陽城向東,由著道路兩旁挺拔的白楊樹指引,行至約十二公里處,便能遠遠望見一座紅磚雕砌的莊嚴山門,以及掙脫郁郁蔥蔥的古樹枝椏隱隱透出的崢嶸殿閣和高聳的玲瓏寶塔,凝神聆聽,遠處似有清凈梵音隨風而來。這等清凈莊嚴之地,便是中國佛教的發祥地——洛陽白馬寺。
永平求法 白馬馱經
兩漢之際,古印度的佛教文明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而其在中國傳播和弘揚的第一站便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永平年間,漢明帝降旨于洛陽創建白馬寺,是為佛教在中國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國佛教界尊稱為“釋源”“祖庭”?!堵尻栙に{記》有云:“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事物紀原》亦云:“漢明帝時,自西域以白馬馱經來,初止鴻臚寺,遂取寺名,置白馬寺,即僧寺之始也。”
關于白馬寺的創建有一傳說流傳甚廣。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寢南宮,夢金人身長丈六,項有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所夢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天竺(古印度)尋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遇上了在該地游化宣教的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于是邀請二位到中國宣講佛法,并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來到京城洛陽。漢明帝熱情歡迎他們的到來,并專門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馬寺”。
中國佛教早期傳播和活動的中心
白馬寺建立后,很快成為中國佛教早期傳播和活動的中心。迦葉摩騰、竺法蘭長期禪居白馬寺譯經傳教。他們譯出的第一部漢文佛經是《四十二章經》,隨后陸續編譯了《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等一批佛學著作和法典,史稱“永平求法”,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東漢后期,安息王子安世高拋棄王位,安貧樂道,來到洛陽鉆研佛學,在白馬寺譯出了《安般守意經》、《大十二門經》、《小十二門經》等95部、115卷佛經,主要宣傳小乘佛教教義,并把佛教由中原向江南傳播。另一位高僧是月支人支婁迦讖誠,他博學淵妙,才思精微,在白馬寺譯出了《般若道行經》等23部、67卷佛經,主要宣傳般若學,為大乘佛教。大乘和小乘是佛教的兩大宗派,小乘著重自己解脫,大乘教派不但主張修持者個人的解脫,成“阿羅漢”,而且要“普渡眾生”、“自利利他”,最后成佛。大乘和小乘成為東漢后期佛學的二大系統。
曹魏時期,嘉平二年(250年),印度僧人曇柯迦羅游化洛陽,在白馬寺譯出了我國第一本佛教戒律——《禪祗戒本》。到西晉時,洛陽已有佛寺42所,著名僧人竺法護在白馬寺譯出了《文殊師利凈律經》等多種佛經。
唐代時,北印度僧人佛陀多羅,在白馬寺內譯出了《大方廣圓覺了義經》。相傳唐代高僧鑒真也曾來此瞻仰朝拜。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中,白馬寺被焚燒,火焰累旬不止。
宋朝對佛教采取適當的保護政策。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敕修白馬寺,并詔令翰林學士蘇易簡撰寫《重修西京白馬寺》一文,記載重修盛況。當時寺內有僧人千人以上。宋代祟寧二年(1103年),宋微宋追封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為“啟道圓通大法師”,竺法蘭為“開教總持大法師。
白馬寺背靠邙山,面朝洛水,山環水抱,原始建筑規模極為雄偉。自建寺以來,歷代屢有修葺,唐代前期達到最盛。但安史之亂使白馬寺遭到嚴重的破壞,明嘉靖三十年重修,始成今日之規模。文革中白馬寺再次遭到破壞,更是一片蕭索,現存的遺址多為元、明、清時的歷史殘留。上世紀七十年代,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要來白馬寺參觀,白馬寺又一次得到了重建的機會。此后經過幾次重修,原有的建筑規模逐步得到恢復,遠遠望去飛檐翹角、鱗次櫛比、氣勢恢弘、古樸莊嚴。寺院現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和國際佛殿苑。寺內現存五重大殿,坐落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
二僧墓
在古色古香的白馬寺山門內大院東西兩側茂密的柏樹叢中,各有一座墳冢,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東邊墓前石碑上刻有“漢啟道圓通摩騰大師墓”,西邊墓前石碑上刻有“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這兩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請來漢傳經授法的高僧──迦什摩騰和竺法蘭。石碑上的封號是宋徽宗趙佶追封的?!≡谇鍥雠_上還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們寄托著中國佛門弟子對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清涼臺
而清涼臺被稱為“空中庭院”,是白馬寺的勝景。清康熙年間,寺內住持和尚如誘曾作詩贊美道:“香臺寶閣碧玲瓏,花雨長年繞梵宮,石磴高懸人罕到,時聞清磬落空蒙。”這個長43米,寬33米,高6米,由青磚鑲砌的高臺,具有古代東方建筑的鮮明特色。毗盧閣重檐歇山,飛翼挑角,蔚為壯觀,配殿、僧房等附屬建筑,布局整齊,自成院落。院中古柏蒼蒼,金桂沉靜,環境清幽。相傳原為漢明帝劉莊幼時避暑和讀書的處所,后來改為天竺高僧下榻和譯經之處。
大佛殿
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乃明代建筑。建在1米高的臺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后壁和兩側山墻以楔型漢代磚石疊砌,形制比較罕見。在殿脊的前后部各有四個大字,分別是“佛光普照”和“法輪常轉”。殿的中央供奉有釋迦牟尼佛、阿難、迦葉二羅漢、文殊和普賢菩薩像,殿后有觀世音菩薩像。殿東南角懸掛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鑄造的大鐘一口,重2500公斤,上刻銘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前洛陽城內也有一口大鐘,兩鐘會產生共鳴,民間有“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俗語,洛陽八景之一的“馬寺鐘聲”就是此處?,F在每年元旦的時候,這里一般都會舉辦傳統的撞鐘活動。
齊云塔
白馬寺山門東側,有一座玲瓏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這就是有名的齊云塔。齊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磚塔,13層,高25米。它造型別致,在古塔中獨具特色,不可多得。齊云塔前身為白馬寺的釋迦如來舍利塔,現在的齊云塔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為洛陽現存最早的古建筑。白馬寺中種有許多石榴樹。白馬寺的石榴漢魏時曾譽滿京師。石榴原產于安息(今伊朗),在漢代同佛經、佛像一起傳入中國,并最多在洛陽、長安落戶。當時人們贊美石榴,把它作為中外人民交往的標志,石榴的身價倍增,白馬寺的石榴,亦有“白馬甜榴,一實值牛”的說法。白馬寺作為我國第一古剎,在中國佛教史和對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大雄殿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懸山式建筑“大雄殿”。它長22.8米,寬14.2米。殿前有一月臺,是寺院內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頂改為懸山頂,面積有所縮小。殿內貼金雕花的大佛龕內塑的是三世佛:中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三尊佛像前,站著韋馱、韋力兩位護法天將的塑像,執持法器。兩側排列十八尊神態各異、眉目俊朗的羅漢塑像。這十八羅漢都是用漆、麻、絲、綢在泥胎上層層裱裹,然后揭出泥胎, 制成塑像,這種“脫胎漆”工藝叫夾苧干漆工藝,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每座佛都是空心的,一只手即可托起。背后殿壁上還排列整齊地刻鏤著五千余尊微型佛像。大雄殿后有接引殿,為一般寺院所罕見。長14米,進深10.7米。為雙層殿基,是寺內最小建筑。殿內供西方三圣。中為阿彌陀佛立像,左邊為持凈瓶的觀世音菩薩,右邊握摩尼寶珠的是大勢至菩薩,均為清代泥塑。
國際佛殿苑
在白馬寺的西側,有三座與中國寺院建筑風格迥異的佛殿,它們分別是印度佛殿苑、泰國佛殿苑和緬甸佛殿苑。三座佛殿中最先建立的是泰國佛殿苑,,1991年7月30日,泰國善信瓦塔納先生到白馬寺參觀朝拜,為增進中泰兩國佛教界的友誼,同白馬寺簽訂了《向中國洛陽白馬寺院贈送佛像的備忘錄》。1992年,泰國善信瓦塔納先生及多位泰國善信捐贈的一尊高7.2米,重8噸的銅質鍍金佛像運抵白馬寺,白馬寺出資修建泰式風格佛殿一座供奉佛像。佛殿于1992年奠基,1995年竣工,1997年舉行佛殿落成和佛像開光典禮。接著2004年和2010年,由印度前總理和緬甸政府部門相繼提出在白馬寺創建印度佛殿苑和緬甸佛殿苑的倡議。如今,這三座佛殿苑皆已竣工,遠遠望去三座佛殿金碧輝煌、氣勢恢宏,佛殿裝修格調高雅,雕刻美妙,慎密細致。三座具有異域風情的佛教建筑,與中國傳統的佛教寺院并肩而立,象征著中國與印度、緬甸、泰國人民世代交好,凝聚著中外佛子的心。
傳承佛教文明 促進中外交流
佛教雖起源于印度,但發展卻在中國。漢魏之后,中國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漢,由繁華京師至偏鄉僻壤,九州起廟,五岳樹塔,“金剎與靈臺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此皆始于漢明帝之創建白馬寺!佛教不但對中國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還經由中國逐步傳播到越南、朝鮮和日本(以后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等國。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由于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隨著一些中國人、日本人的進入歐美,佛教在歐美也有所流傳。所以,實際上對于諸如越、朝、日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佛教來說,白馬寺也是其“祖庭”和“釋源”。
佛教曾經在一定的程度上豐富了我國古代的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筑以及其他藝術等。至今我們所用的某些詞匯也源于佛教。白馬寺對于中國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對于中外文化交流,對于增進中外人民之間的接觸和了解,是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的。
白馬寺的古建筑、佛教造像、雕刻藝術、繪畫藝術等,出自古代匠師和勞動人民之手,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我們的前人給我們留下了這一批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成為我們今天探索和研究古代宗教史、建筑史、文化發展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