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唐代詩人杜牧的《江南春》詩作的,都會對那句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印象深刻。只是現今的四百八十寺,僅存于世的已經不多,江蘇無錫的南禪寺,算是其中之一。
南禪寺,位于江蘇無錫的南門,京杭大運河之畔,扼守著古運河由太湖進入無錫城區的南大門。早前,往返于京杭大運河的船家,從煙波浩渺的太湖進入古運河后,從老遠便能見到南禪寺內的七層寶塔,船家便會吆喝一聲:無錫城,到了。
南禪寺內的這座七層八角型磚木結構寶塔,叫“妙光塔”,它高43.3米,儼然是古無錫的地表建筑,因為從前的人沒有樓房,聳立于地面上的南禪寺“妙光塔”,便是高高在上,鶴立雞群。過去,無錫地方有個出名的“無錫八景”,其中之一就是“妙光塔”之倒影,能投射于數里之外的一座古橋上,因而那座古橋也被稱之為“塔影橋”。
杜牧是唐代的人,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離開歷史上的“南朝”二百多年了。南朝,是我國古代建都于江南的南京城的四個王朝的統稱。它們分別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個四個朝代的壽命均不長,最短的僅在位23年。為區別于當時中國北方政權更迭的朝代,因而把地處南方的朝代統一叫“南朝”,而北方的朝代簡稱“北朝”。
杜牧詩中所說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其實當時在南京城的周邊,就有七百多余寺廟。南朝寺院的建筑,大都采用前塔后殿之一貫的建筑設計,有寺院必定有寶塔,大一點的寺院還需建有雙塔,以及配備石刻雕像和石碑,規模宏大。
南朝有個皇帝叫蕭衍,因自己崇尚佛教,所以號令在自己統轄的江南地區大興寺廟。據史料記載,當時地處江南太湖之濱的無錫,也動土興建了不少寺廟,其中一座有些規模的寺廟,叫“護國寺”,它便是南禪寺的前身。
古代的無錫稱為“梁溪”,“梁溪”境內據說有十大古剎,“護國寺”排名第二。唐高宗咸亨年間,寺院改名為靈山寺,到了北宋仁宗皇帝時,因皇帝又賜名靈山寺為“福圣禪院”,無錫當地的老百姓便簡稱之為“南禪寺”。
其實南禪古寺是先有寺廟后建塔的,這個跟南朝前塔后殿的格局似乎有些不盡相同。當年南朝時期的“護國寺”內并沒有寶塔,杜牧寫下“南朝四百八十寺”時,如果他也來過無錫,應該也沒有見過“妙光塔”。“妙光塔”建于北宋時期,有一種說法是當時南禪寺旁的古運河,屢屢發生水患,百姓以為運河中有水妖在興風作浪,為了鎮住水妖,便在古運河入城之地建造一座寶塔,希望寶塔能夠顯靈,降服水妖。
這座高43.3米的古塔,建造完畢后,篤信佛教的北宋皇帝趙佶,親自賜塔名為“妙光塔”。這也是南禪寺最為輝煌的時期,先是北宋天圣年間修復南禪寺時,皇帝宋仁宗親筆賜名南禪寺叫“福圣禪院”,后又有皇帝趙佶給新建的寶塔賜名,可見南禪寺在北宋時期極度興旺。
歷史就是如此,有熱衷于寺廟的皇帝,自然也就有反對者。在北宋修復南禪寺之前的唐朝,出了個武宗皇帝李炎,他在位七年,卻崇尚道教,曾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拆除寺廟,強迫寺院里的僧人還俗。據史記載,全國共拆除寺院近4.5萬所,有近三十萬的僧人還俗,大量的寺院田地收回國有。然而,幸運的是,無錫的南禪寺得以保留,只是那個時期,進南禪寺燒香供奉的人,少之又少,因為誰都不敢冒犯皇帝老子啊。
所以到了北宋年間,南禪寺才得以重新修復。這此后,南禪寺和它的妙光塔,在經歷了北宋的繁華,又歷盡元、明、清等朝代的多次劫難?,F今人們能見到的南禪寺,是明朝正統年間修繕的,也算是江南地區,在都市中保存較為完好的寺廟。
解放前,無錫本地的民族資本家榮德生等人,曾出資將南禪寺進行過一次大范圍的維修。許多年長的本地人都記得,兒時可以登上南禪寺的七層寶塔,居高臨下賞面前古運河的美景。到了上世紀的八十年代,當地政府再度對南禪寺進行整修維護,1993年,妙光塔也得到了完整的修復,并正式對外開放游覽,成為無錫古運河邊一處風光勝地。
現今的南禪寺,范圍比原先擴大了好多倍,除了寶塔所在的寺院完整保留著外,南禪寺周邊成為一處熱鬧的步行街,這里每天都進行著大量的圖書、古玩、花木、蟲鳥、以及旅游用品的交易。南禪寺廣場的一角,還新開辟了游船碼頭,人們從南禪寺出來,可以直接從游船碼頭登船,來一次江南運河之旅,欣賞到無錫特有的“運河水弄堂”的風景。
從南禪寺走過,最奪人眼球的,便是寺廟那琉璃屋頂和黃色的外墻,以及金雞鶴立般樹立在寺院內的妙光塔。雖說現今43.3米的妙光塔,早已不再是城市地表象征了,因為周邊的高樓,遠比它來得高??捎钟姓l能不撫今追昔,站在黃色外墻邊,對著寺院紅色的木門,四百八十寺的昔日,仿佛如同昨天才發生的故事。
則是換了人間的南禪寺,香火雖依舊旺盛,但更多的人來南禪寺,卻是沖著步行街,沖著無錫南城門口的小吃而來。這里有著無錫吃貨聚集地之稱,但凡能在市面見識到的各地小吃,在南禪寺好像都能見識到、品嘗到。有人曾經問起過無錫臨近的上海人,說你們去城隍廟做什么?上海人往往會很驕傲地說:去吃啊。那么去無錫的南禪寺,同樣也是這個理。
無錫南禪寺,就如同今天的上海城隍廟、南京的夫子廟、蘇州的觀前街一樣,雖說南禪寺的名勝遠不如后面三者大,但南禪寺卻是一處最古老、最有歷史故事的地方。
南朝的四百八十寺,現僅存的也許沒有幾座了,人們能追溯的,也許只有江南的煙雨。但南禪寺卻遺世獨立了千年,成為杜牧詩句最好的注釋。
作者簡介:
陸建華
中國攝影師協會理事、《中國攝影師》雜志旅游地理欄目專欄作者、無錫市藝術攝影學會理事、新浪自媒體簽約作者、2016年新浪旅游新晉十大紅人,2016年搜狐旅游最具影響力的作者。